问: 之前确实有一部分感觉那个“[[达克效应]]”于自身对于这事情的理解有相悖的地方。另外就是之前看了一段时间的辩论赛视频(2017华语辩论赛熊浩对张哲耀的视频,那个真的是刺激到我了)我当时就觉得他们浑身都是嘴,自此以后觉得别人说的话都不可信,都采取一种辩论的态度去看别人说的话。你说正我就说反,你说反我就说正。我倒要看看你能给我提供一个怎样的角度看事情,随着辩论的深度加深我对你的角度的理解也随之增加,有这种想法在里面。可能无意识
答: 辩论确实可以给人提供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因此很多人会沉迷于此。我也说过多角度看问题会有很多益处对学习和分析问题有帮助,但是很多人都只看到了我这句话,却忽视了我这句话的前置:储备。
碎片化的知识,永远撑不起多角度的认知与分析。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系统性的知识储备,那么多角度带来的往往只会是思维的愈加混乱和加重认知的不确定性,让自己变得更加的混沌、迷茫,同时又会使人陷于无尽的怀疑中——一种毫无价值的怀疑。
带着怀疑去看待和吸收观点是有不同层面的。当你知识储备丰富、有系统性时,你的怀疑会促使你依靠丰富的自身知识储备去系统化分析、综合性论证,继而获得新的认识,这是你进步的助力;而当你只有碎片化的知识时,你的怀疑则会为了怀疑去怀疑,为了反驳而反驳,同时因为你不具备系统性综合性的知识储备,这种怀疑与反驳会让你深深陷入一种强迫性的反驳防御中,只想找出对方观点的漏洞而忽视对方的可学之处,同时这种怀疑与反驳又无法让你得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有积极意义的认识,这将会极大的阻碍你的进步。
举个简单直观的例子,你没吃过苹果,没有真实了解过各个品种的苹果的味道,你也不知道苹果是如何种植、成长、结果的,那么当有的人说苹果是辣的、有的人说苹果是苦的、有的人说苹果是咸的时、有人说苹果跟土豆一样是地里长的时,无论他们提供的角度有多少,你永远判断不出他们谁对谁错、也永远判断不出苹果到底是什么味道,你只会听到别人说是苦的就立刻去想我不能相信他,我要提出与他不同的观点以免被他洗脑,同你会再根据碎片化的知识去比对:苹果是红的,辣椒也是红的,辣椒是辣的,那么苹果应该也是辣的。然后当你后来再看到绿色的苹果时,你之前的认识又会瞬间崩塌。
所以,想要去学习,最好的方法是静下心来,去认真读书实践,系统性的丰富自身知识储备,这才是让自己真正进步的基础。
凡事,在缺乏深入学习或者了解时,不建议先“持态度”,因为此时的“态度”实际上是“臆测”之结果。所以,建议先去读书学习积累。你想的这些问题,哲学典籍中都有很详细的论述,例如读读笛卡尔、斯宾格勒、康德、萨特等,对你提出的几个问题比较有指导意义。读完了、有了知识,再谈自己“持什么态度”,要好的多。
没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去谈“态度”、“观点”,其实没什么意义,只不过大部分观者对人文、社科类问题例如思想史一知半解、缺乏系统了解,所以这么讲起来不太容易受到质疑而已。而事实上,这就如同一个人在没有学习数学、不知道1+1=2的情况下说:“1+1等于几,我认为没人搞得清楚,我的态度是,等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