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君励的新宋学以及“科玄论战”说起
太祖的《矛盾论》一文里面写到:“形而上学,又名玄学,是指静态的、片面的
玄学就是形而上学的早期译名,严复还是谁译的,我有些记不清了。张君励说的玄学是指哲学(形而上学),宗教(道德),美术(艺术),其实也就是人文教育。倡导人文教育本身没什么错,但他的观念本质上是唯心的,认为“其关于人生之解释与内心之修养,当然以惟心派之言为长”。同时认为,超科学之上,应以形上学统其成,其曰: "心性之发展,为形上的真理之启示,故当提倡新宋学”。新宋学,其实就是心性之学,代之以新宋学之谓。提出宋学,是以汉学相对,实际上说的是“名物考据”与“心性义理”之间的比较,代之以“汉学”与“宋学”的比较。提倡新宋学,就是要研究心性。
张君励倡导学习欧洲用玄学(形而上学传统)反思科学的学路,提出在中国以“玄学”(新宋学)来反思科学社会主义可能存在的问题。但欧洲用玄学反思科学这本就是糟粕,洋为中用不代表什么糟柏都往里学。当其时,欧洲的治理多少是带有唯心的,或者说是引入了某种程度的玄学思想。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治理都统在实践上,这个问题连欧洲都尚在种种玄学的迷雾之中。这里说的“唯心”,不是简单的“意识决定物
质”一一事实上,西方哲学中说的“唯心”本也不是特指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流派众多,比如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肯定理念的客观存在,但他们从没说理念源自人的感觉或精神;比如康德主张“自然向人生
成"(Nature evolving for human being ) ,在西中也被划归到唯心主义里面,但康德却肯定物自体的存在。上世纪20年代,科学在中国将将落地,还没谈得上生根发芽,就急着把欧洲“反思”思潮引进来,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张君励在1923年搞科玄论战,可谓是非常不识时务了。
其实对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绝大部分人都理解错误,包括一部分此专业者,这个错误理解的产生,主要源自苏式教科书里的庸俗唯物主义,这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两码事。马哲的唯物主义说的是: “实践活动是人和自然达到统一的实践活动,应该是一种具体的生动的感性活动。”马克思认为,感性里面包含主观的成分,还有客观的成分,实践活动是一种感性活动,是种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生命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对象的人化”一即把人的潜在本质力量实现出来,变成对象。所以马克思自然观属于感性学。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不是感性的基础,相反地,他说“感性才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所以像太祖、陈独秀这种吃透马克思的人,根本懒得看张君励这种腐朽的科玄论战。不过陈独秀倒是介入了科玄论战他代表科学和玄学之外的第三派:唯物史观派,提出要人人用生命活动投入对象世界(社会实践)中。而马克思也本就有此义。要改造文化,不是写几本破书就管用,必须要让人投入实践活动中,把人的潜在本质不断对象化,而新宋学大家们还停留在认为写几本破书,教几句破诗,就能改造人性的程度。所以太祖虽不提心性之学,但其对人类心性的理解,比什么劳什子新宋学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太祖的文化战略,就事论事,虽是激进了些,但太祖改造过的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是优于其他中华文明辐射圈的人民的,象日韩人至今满脑子封建思想,化都化不开。从此处看,太祖的文化战略其实至少成功了一半。看美国的左派也很机械,缺乏辩证唯物主义。塑造“科学神话”,也就是把“科
学”变成“非实践的",这是一种头足倒置,等同于用形而上学来看待科学,一个去除了实践第一性的科学传统与玄学就很接近了。技术发展要往让人类潜在力量发展的方向走,也就是激发人类更多的生命活动,太祖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干了再说,少扯淡,多干事,实践过了就知道了
在以往多年的哲学学习中获取的经验告诉我,德国哲学著作的中译本甚至英译本一直都是不堪信任的,于是这半年来,我对照英语版本,硬嘴了一部分德语原版的《马克思全集》,发现了不少原先对马哲的误读。例如在德语原本中的马哲文本里,“感性的"、“历史的”、“实践的”这三个词其实是基本可以互换的。再例如我们一提到马哲,往往就会有一种和集体主义联系起来的味道,但其实马克思强调“个体自由”,认为个体的感性点燃了现象界之光。
马克思谈解放,指的是抽象时间的解放,回归成感性时间,也就是个体自由,自由时间,自由时间的涌出: “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5
页)。事物的时间性和事物对感官的显现是被设定为本身同一的东西,所以人的感性就是一个媒介,通过这个媒介,就如通过一个焦点,自然的种种过程得到反映,并且点燃了现象界之光。而我们现在平常讲的时间,是时间与感性相脱离、相异化,已经变得非人化了。比如你经过多少时间,我经过多少时间,我们经过的时间是般平均时间,但我们感觉到的时间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在《哥达纲领批判》里,马克思讨论过社会主义这个过渡阶段,马克思认为,我们说社会主义是按劳分配,只要按劳分配,就有先天的不平等,天生的“特权”。因为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有人脑力强大,有人体力强大,有人天生残疾,所以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是依然含有资本主义法权的一个过渡。老马认为最终需要做
结构性改造,让“劳动”不再和“谋生”挂钩,让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获得快乐),而不再成为一种谋生手段,不再作为一种计量价值的工具,一旦你用劳动计量价值,以此来分配资源那么就是形式平等而本质不平等。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让劳动和分配停止挂钩,成为第一需要。怎么样做呢?生产资料必须公有物质必须丰富。这里面有一个哲学上的问题,即马克思反对抽象的人性论。很多人说, “人性是懒情
的”,“人性是贪梦的”,仿佛人性是一种普遍的且永远不变的东西,但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也是处于绝对运动(变化)之中,因此,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马克斯所谓的“抽象”,就是指形而上学式的,比如曾是我们国家士人普遍概念
的“治乱循环”的唯心世界观。换句话说,老马认为可以且必须改造人的思想,必须通过社会运动,改造人性。方法就是通过让人的本质潜能对象化,让人参与到社会中,去除异化。对象化,就是体现在具体事物中。这种表述听起来其实有点象韩非子的思想,但老马和韩非子肯定不同的。韩非子绝对没有老马那么人本主义。老马强调丰富多彩的个性,每个人自由的把个体发展到极致,这种改造是统一在感性(实践)的,强调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控制,所以才有太祖通过社会运动来“改造”人性的实践。
社会改造是一种尝试,建立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上,也就是说,建立在劳动价值和剥削理论之上。马克思看到,在剥削之下,人类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首先是资本主义阶段,然后是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生产资料公有,按劳分配),最后到共产主义阶段(物质高度丰富,自由时间涌出,劳动成为第一需要),这是一种理论构想。但老马的哲学观并不止于此,区别于乌托邦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他称自己为科学社会主义,所谓科学的,就必然是要去实践。通过社会运动改造人性,这是核心的方法论,贯穿于整个的经济活动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才是马克思的意思。所以,当代世俗对马克思的误读相当大,大量停留于教科书的粗浅解读,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在我看来不论是胡塞尔还是存在主义,都没有到达历史的本质性那一度中去,只有到达那里,才有资格与马克思对话。”萨特也说过“马克思是我们这个时代唯一无法被超越的哲学。在他之后的所有哲学,不是在重复他已经说过的话,就是回到他之前。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命运。"真正马哲在西方哲学史上是具有这样的高度的,历史唯物主义,确实是伟大的思想
民国时的国粹派和西化派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相比马哲而言都过于肤浅,所以历史选择了共产党,不是没有原因的。科学界老马的粉丝也是很多
的,比如著名的乔姆斯基,人工智能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他的句法结构上。系统动力学,涌现论,演化观,唯物观,或许不仅仅是辩证法的特质,也是“系统唯物主义”的基本特质,尤其系统动力学。系统论非常具有辩证法的视野,尤其是恩格斯没有写完的自然辩证法。系统动力学重视反馈和层级,传统辩证法核心是矛盾对立,对立转化,普遍性和个体性,整体和局部,层级性的矛盾,这些都和系统动力学能挂上钩,其实涌现论和系统论在哲学上并没有什么新东西,也就是说在认识论上的新东西不多,之所以给人感觉新,主要是因为信息量越来越大了,于是引入了很多新的科学发现,于是以此产生了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科学是个新事物,但它的背后依旧是系统论的体系,而系统的观念,则可以追潮到数千年前。至于还原论,本身其实也是系统论。
中国的管理者,其实很有特点,就看成果,看唯物之创造。产能,是每个地方官的最大课题,业绩,政绩,经济成果,都和此有关。西方则有唯信息论的倾向,经济偏向于金融结构。西方是金融社会,是信息社会,其政治特色也是如此。唯物是现代中国的特色,货币形式和运作,和劳动成果息息相关,和分配息息相关,信息存在和形式,取决于物质,这本身和马哲是贯的。
夜半读书,有感而发,仓促成文,或有杂乱,仅以此做思考记述。最后,用《矛盾论》做一个结尾: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在欧洲,资产阶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于是,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还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在形而上学家看来,资本主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隶社会里,甚至在原始社会里,都可以找得出来,而且会要永远不变地存在下去。忽望

2020.5.28 凌晨魅族便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