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不是平坦的,所以时间也不是平坦的。时间如正弦波形,在上升聚合段,时间渐慢,在下降离散段,时间呈加速渐快。人一生对时间的感知,并非完全源于心理,应该是符合物理的。
世人执着难舍,故有借假修真。直指人心诚善法,机变善巧亦功德。实难辨真假,何必论雌雄?
有一个概念可以更正一下。不是物质存在扭曲了时空,而是时空的扭曲干涉产生了物质。也许以这个角度更容易认识世界。
不确定的过去,取决于现在的确定。再多走半步就是谬论。
“互动”层展论揭示事物随机性、独立性、矛盾性....,还原论揭示事物必然性、联系性、统一性....此二者统一于波粒二重性,实为一体两面不容偏废。
若无日常积累,焉能一朝顿悟?只是北宗强调的是坐观的积累,南宗却把整个生活纳入积累中。
个体而言,有立足便生偏倚,是故中庸不可能也。即便如此,也不能离世以觅中庸,所以只讲时中。然而自人类全体而言,又何尝离却中庸呢?
平行宇宙论的荒谬就在于执着时空物质,只用分别观点看宇宙。若把这一百多亿年的宇宙演化都看成是量子的概率显现,以量子为统一基点,平行宇宙论不攻自
在量子层面上,也许并不存在时间。本是去执法,翻成我相源。
讲离一切相,是“应无所住”,尚欠“生其心”。离一切相、即一切相者佛。凡夫取境,道人心境不二。
七数少阳,动之逾出,此来复之一;内外始壮究为六数,究而复始者七。此来复之二;七数天干为庚,庚者更也。此来复之三。
学案研究,犹如观食求饱。笔下万言,心中无主,可为谈资,终不济事。
礼少则乱,礼过则固。非固非乱,生生不息。
阴指物质、空间,阳指运动、时间。三维空间任何一维的产生,都是时间作用的结果;同样的,时间也就是这个三维空间从产生到涣散的过程。
文化安全应讲究堵疏结合。对于外部势力文化战争的马前卒,要以堵为主,断其资金堵其嘴;但对于社会思想的多样性,则应以引导为主,纳川成海,不该用规定性来限制。规定性的压制社会思潮不但无法提供文化安全,反倒会使文化苍白虛弱、疾病丛生。
道不远人,易经并没有故作神秘以拒人。周易不是知识,而是一整套的世界观、方法论。三观契者自然能入,三观不契思辨无功。这也就是所谓易为君子谋吧。
若识离相即此相,何虑红尘沾染多。菩提花开生生处,见得本性是折腾。
以太论的失败,仅仅是因为西方哲学没有刹那生灭的概念。把以太与物质、空间定义成两个东西。
夫子亦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子路死不免冠。孔门刚强似乎要多一些。愚不可及恐怕是微言而非褒奖。宁武子能之,夫子不能。非不可及实不愿及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世人但怨其不仁,又焉识其生生之仁哉?
府兵,强调兵源数量,适合防卫作战;募兵,强调兵源素质,适合进攻作战。初唐为守势战略,所以府兵制盛行;开元前后已转变为攻势战略,所以必然以募兵为主
立足因果,看不清概率。概率本身就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每一次掷硬币的结果是随机的、偶然的,整体而言,正反面出现机率相等又是必然的。任何一个事件,其本身就是此二者的统一。试图以必然统-偶然或以偶然统- -必然的努力,终必失败。唯有跳出偶然与必然,直接立足于概率,方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统一。这一问题,在易学上为阴阳太极观。以阴统阳或以阳统阴皆戏论,唯有太极是真观。
读书为开智,不为学术成就。过犹不及也适用于此。学者小子玩爻,习者雏鸟展翅。把实践能力丟开谈读书,难道赵佶比宋太祖强吗?
随心何必起卦,达理触处皆真。
作者了得,见微知著。但漏了个萧何。军队后勤补给是生死命脉。间谍可以清除,后勤却难以自给。韩信知兵,必不敢反。
《中庸》这本书的内容很特别,看不出思想的出处,完全独一无二。拿来看看,好像很接近日常生活的义理,有点老生常谈。可是垫在《易经》之后看,变易不已的道理突然有个核心一中庸之道出现, 那就是不易之易了。如果拿来与佛教的《圆觉经》比较,会在心中:升起光明,把《圆觉经》的圆觉点亮了,不必经过什么训练,直达心源。如果把《中庸》与《坛经》合看,既精进修行又别有智慧的指示。这一段说得真好,不过依个人之见,《大学》 、《论语》 皆有此功用,并非只有《中庸》。
易理之不明,是由于汉代整理易经时混入了不同流派学说,象与爻、彖相互矛盾,纷杂扰攘,以繁复为能,渐失简易。
西南得朋,重地为坤;东北丧朋,山地为剥。月为肢体意,引申为物质实在。离火兑金之间盛且固焉,故日得朋;坎水震雷之间涣而复生,故日丧朋。易经这一句道破个体生灭、揭示五行根本,确实值得大书而特书。
时间,是空间的本质属性,不能抽离出来独立认识。尧舜禅让是事实,不容否认。但这事实以政治角度看便是民众拥戴,权柄自移;从阴谋角度看,自然是权谋斗争。此二者名异实一,不可因政治正确而否定权谋斗争,亦不可因权谋斗争而否定政治正确。只见权谋者贼,只见正义者迂。皆非正见。
言鲁情达真英雄,行莽智深大丈夫。
狮勇猛、驼忍耐、孔雀自傲、大鹏远志。皆人修为必须,只是易被吞噬。但能脱身,皆利器也。不必一棒打死。
载舟覆舟无非此水,朝兴朝灭只为是民。做事莫学林冲,为人须得鲁达
来生不向红尘修,却于何处觅菩提。无情无爱若木,石,焉证释尊大慈悲?
换个物理解释。我相人相众生相为空间相之三维,寿者相为时间相。破开时空二执,便现宇宙本来。
文明是由内而外,质而后贲。文化是由外而内,纹而化之。
一日和尚一日钟,哪管成佛与立宗。尽性至命酬因果,撤手一笑再重头。
见山是山执我念,见水非水无私行。聪明敏锐诚实不欺者许为一关,无私忘我舍身取义者方许二关。
理入隔层山,情契方入门。佛说的不是思辨道理,而是道理之根本一一三观。
佛言寂灭,不异生生。教师不妨住校,学生必经人生。不可以僧侣之戒为众生之戒。
问答者皆不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果只从个体角度出发,确实不必假慈悲。至少无伪。
显密无非佛法,开讲不论分别。一师一徒一密要,执轨焉识其真?负筏登山行。
写得好!甚得阴阳之真意。以阴阳为对立者,仅得皮毛;识阴质阳能者,得其根本;以五行并列者,门外论道;识土枢四象者,方谓入门。
世事以理论,则各得其是;以情通,则见其真实。李泽铭先生可谓通人情世故者。
以太真空,不是海洋,而是海洋与空气的干涉面。电磁分别对应时间相膜与空间相膜,此二者干涉而有光。空间相膜与时间相膜的成份其实是-样的。只是-个刹那生灭的量子。纵使相隔整个宇宙,纵使跨越数百亿年,也只是这一个量子在有无间的跳跃。这个量子,前人称之为奇点,佛学谓之芥子纳须弥,个人称之一量子宇宙模型。
唯物与唯心论因分别物我,其本质也是二元的。心物一元、天人合一、空有不二,这才是真正的一元。
哲学的真义不是文字逻辑,而是三观之学。三观,决定了人们在科学上猜测探索的方向。科学探索上无法自洽的瓶颈,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知见障,也就是三观上的障碍。当然, 科学探索属于格致之学。在对实践探索中问题的思考,可以纠正启发人的三观,进而引领西方哲学向更正确方向前进。科学探索与哲学的关系,恰如阳明先生所言之“知行合一”,不容偏废。
次第之说更重实证,容易管中窥豹。顿悟之说更重心性,失之浮光掠影。一个由事例而证三观,一个正三观而识万事。各有利弊,各有适者。不可一概而论。
古人论道,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今人论学,是研究河流走向水势流域。不知所云莫此为甚。
不识纷芸只一如,反认妄念是真心。不可思议古训有,皓首穷经诚可哀。
性空尚须见缘起,虚空岂便谓真实?应无所住生心处,不离世间梦功德。
把阴阳看成对立,又怎能得出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结论呢?阴阳,还是应于统一-处看。生命从不曾死亡,个体岂能得永生?
公而忘私者,与人民同在。尽性至命者,共生命长存。
世间万物都是时空二相纠缠的结果,立足于时间相,则谓之能量;立足于空间相,则谓之物质;立足于时空二相纠缠的因果,则谓之信息。此三者确实是一,只不过却不是东西”。
实无佛果可得,焉有仙人可寻?执迷私我,般弄精神,一如镜花水月,可悲可叹。
自强不息不是易经规定的,它源于天行健。这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此篇是我见过现代解易最靠谱的文字了。算点个赞吧。易之真正精神在于生生不息四字。第一个生为生存、存在,第二个生为繁衍、发展。第一个生为厚德载物,第二个生为自强不息。乾坤之意不离于此。
东春木生,南夏火盛,西秋金固,北冬水涣。春夏秋冬、东南西北、木火金水,不离土本。土于四季 为年,于四方为中,于四行为本。此谓土本五行。
六耳是分别说理之心,猴头是不二真情之心。理尽唯情,分别不二。
事虽不异,时势迥然。得宜为功,失宜为过。这才是唐宗隋炀的差别。
这是个哲学问题。怎么定义这个你本人呢?量子门从原理,上说是建立异地纠缠对,通过干涉影响自旋方向,实现此散彼合、此灭彼生。从固化角度看,当然己非原有。但是,有固化不变的人物吗?从微观角度看,任何事物在量子层面,由于量子时间与空间的非连续性,都必须是刹那生灭的。以此观之,哪有固化不变连续性的人物呢?若能跳出固化的观点只以因果而论,今我乃昨我之果,传送后是传送前之果。也就可以说传送过去的依然是你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