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孝:

  1. 鲁大夫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不违背礼仪就是孝)

  1.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最担心孩子生病,保持自身的健康就是孝)

  1.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的关键是敬,而不是简单地养活父母)

  1.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在父母面前经常保持愉悦的容颜就是孝)

孟懿子是鲁国的权臣,他出行时,经常僭越,有时会用诸侯礼,有时会用天子礼仪。他问什么是孝,孔子针对他的行为,说孝就是虔诚恭敬的尽到礼数,不违背该有的礼仪。

孟武伯是孟懿子之子,是贵族,其人好声色犬马,喜骄奢淫逸,导致身体不太好。他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针对他的行为,说保持健康,不让父母担心就是孝。

子游子夏都是孔子弟子,孔子不担心他们对父母的在礼仪上的虔诚,但唯恐他们对父母的敬爱之心只出于表面礼仪,所以对子游说“敬”,对子夏说“色难”,要求他们要对父母做到由心而出的尊重与和颜悦色。

这叫根据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分析,给出有针对性的具体处理方法。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个社会不存在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国”。

但同一事物以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则各有不同特点,所以,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要在事物的不同阶段、不同位置,以矛盾普遍性原理为指导,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所以,就要坚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 马克思的灵魂,是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