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现在的“国学热”,基本都是叶公好龙。寻章摘句断章取义,不了解章句历史背景就当成万事之标准的万金油大肆吹捧,或者认为其思想落伍而猛烈批判,在我看来,这两种都毫无意义。
举例来说,“既来之,则安之”这句,就经常被人拿来当做安抚之话,认为来了,就要安心,有随遇而安的含义,这纯属扯淡。
就如同上面楼层酷友说的,上了风扇吹不到,好热,老师说既来之则安之,这老师就欠抽,感情吹不到的不是他啊,说风凉话。这时候要做的不是既来之则安之,而是要不安于这个现状,并且改变这个现状,让自己也可以吹到风扇,才能舒适学习。
“既来之,则安之”这话,全文是“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意思是说,若有远方的人“蛮夷”不服,就修自己的文德,用文化将他们吸引过来。已经被我们吸引招抚过来的蛮夷,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让他们在这里安安心心地生活,以文化化之。这里涉及到另外一个概念“华夷之辨”。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华夷之辨观,实质不是国家之辨,民族之辨,地域之辨,而是文明与野蛮之辨。
这句体现的儒家治天下的一种思想:很多问题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
同样的误解还有“父母在,不远游”。很多人拿这句话来说那些离家远行的人不孝顺。但人家全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父母在,尽量不要远行,但远行不是不可以,要让父母知道你的去处位置和是否安全。而如果父母的身体需要照顾,而自己又需要外出,就必须提前安排好照顾好父母的方法,以尽孝道,不使父母在家无依无靠。
经典被误读太多,而误读的原因往往是一些不学无术的公众号心灵鸡汤等的错误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