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久以前说过拼多多会天猫化,也就是后来的品牌馆,从野蛮生长到洗白几乎是一条必然路径,前辈淘宝、京东探索过,拼多多抄就完事了。

找大品牌合作站台是少不了的,品牌也不会错过和大渠道合作的机会。拼多多我不是特别熟悉,但可以谈一些个人见解。拼多多主要是形象问题,其实东西倒没传说的那么差。如果你们见过卖家群,就知道拼多多对卖家罚款有多狠。

商品有两个令人不如意的情况:仿冒和含混。

  1. 仿冒就是蓝月壳、vjvj,你不能说它是假的,但确实有一定误导性。但是只要不瞎,是不会买到的。
  2. 含混是指介绍模糊,比如:最新戴尔多核高配置吃鸡笔记本。它既没有型号也没有具体配置,有些是商家故意,但也有平台的原因:介绍实在是太难“如实描述”了,措辞稍有问题(指不符合拼多多规范)就无法上架,只能先模糊写个大概。

至于劣质问题,各平台都一样,如果是靠搜索进入大品类,再漫无目的地挑选一个不熟的牌子,都是可能翻车的。由于拼多多商品介绍普遍含混,这个问题比较突出,这时候选择介绍清晰明确的商品即可。

如果描述清晰但质量不符,用户投诉后,拼多多的商家罚款非常变态。

接下来说品牌馆,也是是拼多多版的天猫。这个东西据说上线比较仓促,有些对接的是地区代理商,虽说这里面有法律风险,但那是平台和品牌间的事,假货问题倒是不用担心。

这里面还有两个有趣的现象,特供和价格歧视。我追踪观察过A品牌纸巾和B品牌卫生巾。A品牌在京东、天猫上架的规格,和拼多多是不一样的,拼多多的商品规格较小,价格便宜,但折算后,三个平台均价是一致的。这就是特供:利用平台用户特征设计商品。B品牌各渠道规格是一致的,但拼多多最便宜,淘宝贵一些,京东最贵。这就是价格歧视:让所有人群以自己能接受的最高价格把货买走。拼多多现在还有跨平台黄牛,这些人比较专业,可以辨别正伪。他们从拼多多进货,然后到天猫加价卖。目标用户就是那些不敢在拼多多下单的人。(跟早期618白菜价,小卖部从京东直接囤货一个道理)在淘宝卖家的进货渠道证明里,是可以填拼多多链接的,说明这种现象阿里也是认可的。

最后回归正题:以性价比出道的小米入驻拼多多是顺理成章的事,之后拼多多一定会跟更多品牌商合作,继续烧钱挽回形象,大量活动和白菜价可期。

拼多多不能被复制,但是它的理念可以,那些巨头在升级过程中放弃的阵地,都有可能产生新巨头。拼多多要感谢马云的国际化战略,是淘宝在被迫洗白的过程中,腾出了这片市场空白。

在高端群体小心地藏起低俗时,底层是失语的,而需求是实在的。谁能把握住底层需求,从底层需求就有可能再起商业帝国。不仅拼多多、今日头条,目前比较火的 BAT、小米、OV,全是从 low 开始才做到今天的地位。拼多多和头条发展得晚,但 low 得更极致,相似的路径下扩张速度更迅猛。

打好经济基础才配谈上层建筑,市场都没的东西,连洗白的资格都没有。如果拼多多有朝一日做出了属于它的天猫,头条在抖音里插入了公开课,一点也不奇怪,巨头都是这么升级(洗)的。相反,看看那些高起点的产品,知乎和B站,在下沉的过程中遭遇到多少阻碍和骂声。这两家还是熬出头的,更多小众精英起家的产品,连东西都没做完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