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常的日用科学认识而言,一切知识都是人们对变化不休的世界的认识,所以知识必然是变化的。
既然谈到了哲学,那么我也从哲学角度说一下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而言,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中国和西方的哲人都或多或少探讨过这个问题,当然,还包括印度哲人。
柏拉图认为所有知识都是我们已知的,只是通过外界刺激去回忆起来。如果这个说法让你不解,试着去理解希腊哲学中的另一个概念:理性——知性——感性。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大致处于古希腊哲学所说的知性的范畴之内,因为它不完全是经验的——有理性的参与,它也不是纯理性的——有感性经验的参与。一般来说,在哲学之外,纯理性的学科或知识只有一门,即数学。或者说基于几何原理的数学,从五条基本公设出发,来进行纯理性演绎。
对哲学来说,知识是很有意思的研究对象,在希腊思想传统中,理性被认作是人最高级的部分,这个思想传统延续到康德及黑格尔,这个过程中,哲学家们经历了一系列和数学的相爱相杀。
思想史我就不讲了,不妨自己思考一下,知识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或者我把问题的形式变换一下,你有可能学会你原先不知道的东西吗?如果你不知道,你是如何理解它的呢?是不是透过一系列词句的解释?如果你不知道那些词句,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所以,你还认为你学会的是你不知道的东西吗?如果你不知道,你是怎么通过别人的解释理解它的?是不是透过更浅白的解释?那么,那些更浅白的解释就是你所知道的。你为什么能懂更浅白的解释?因为你本身知道的词(质料)和逻辑内涵(形式)。所以,解释的形式(词句)发生了转换,而你所知道的(knowledge)却无改变,而其中进行的理性活动,是出于你的自明性,也即柏拉图说的“被点燃了”。这不是科学问题,这是哲学问题。所以达之以哲学知识,哲学知识不强调证伪,它强调的是自洽及自明性。所以,希腊人所提出的那几个前提是非常有智慧的:理性——知性——感性。从不言自明的知识,到经验和逻辑交错的知识,所以,“知识”,分为自明的部分和他启的部分,没有自明性,任何外在经验都无法教会你什么。这个在中国哲学中有没有论述呢?有。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不学不虑而知者而能者,谓之良知良能。而王阳明的“致良知”,“致”,是他启,强调了经验的作用,处在某种环境中,是获取某种环境的感性经验。
语言是概念的产物还是概念是语言的产物?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事物都具有可指性,而可指性本身是否可指?不深究了,话题谈到这里,应该已经足以说明最初的提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