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以前性价比的成功现在反倒成了拖累
答: 这就涉及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企业也好,产品也好,它赖以起家的最大优势优势,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变成它最大的劣势。就如同一个人,他最大的优点,往往也是他最大的弱点。
道德经曰,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利与害是对立统一的,彼此相互转化。例如一个非常勇猛不惧生死的将军,那么勇猛是他的优势,但是利用他的这个优势,使其骄兵,就可以将其诱杀。
所以,无论是用兵还是商业,都是要根据对方的优势来确立自己的优势,根据对方的位置确立我的位置,根据对方的依凭确立我的依凭,据竞争对手的优势确立自己的突破点,根据竞争对手的认知高地确立自己所要占据的认知位置。例如小米以性价比起家,这是他的优势,无人能及。如果我想以性价比跟他对打,必然一败涂地。我怎么办呢?我就要首先明白性价比是他的最大优势,同时明白他的这个优势之下,很难做出绞杀自身优势的改变,那么我就打他优势无法施展的市场,例如高端市场,你做性价比,我就做精致、高质的市场。当然这只是几个简单的例子,具体实施起来复杂的多。
雷老板的“高端执念”再加上小米10上市后的行内行外的一部分对手和用户对小米冲高端的否定,让雷老板内心产生了一些反动的情绪。这种情绪导致其好像暂时性陷入了一个误区,而事实上,单品价格上去了≠单品高端;整体价格上去了≠品牌高端。
品牌的高端化,才能带动单品的高端竞争力。
之前我在别的动态中说过[[小米冲击高端]]的一些问题,今天看到这个帖子,有感而发,再说几句。另外,我强烈的求生欲让我不得不声明一下:我不是任何手机品牌的粉丝,猴厂也好,牢厂也罢,我只是个普通用户,我不是把手机厂商当狗的智障,我说这些问题,也只是纯商业角度探讨。好了,说正事:
一般而言,品牌起始定位要够高。从低端走向高端逆流而上,是非常非常难的。因为消费者在认知上一旦固化了某品牌的档次,那么其品牌很难翻身。当然也不是不可以,但你必须要有核心竞争力。不具备核心竞争力,那么,一个品牌想在数年内从低端走向高端,很不实际。举个例子,吉利学习劳斯莱斯生产的那款GeelyExcellence,价格很高了吧?堆料也可以了吧?但年入百万或者千万的群体买车是会考虑嘛?显然不会。强大到丰田汽车,都做不到这样的逆袭提档。所以丰田才会另立品牌雷克萨斯,以出生就高端的战术方式进入高端市场与bba同台竞技。但这个过程,雷克萨斯也付出了十几年的努力,做什么样的努力呢?烧钱!为品牌疯狂烧钱!所以,小米想冲击高端,先烧几年钱吧。
再者,想冲击高端,必须去设计制造真的高端产品。一个平均年收入20万的设计团队,很难去代入思考和探究年消费几十万几百万元群体的消费需求。品牌设计师必须有比较深厚的上层生活研究积淀,这需要设计师和公司都意识的去安排设计师接触和体验相关领域,形成积累。这一点华为就做的很好。例如华为设立了巴黎美学研究所,近年来投资多达6亿美金,主攻美学创新设计,其有多名来自奢侈品设计、时尚、汽车、3D设计、数字行业或品牌战略方面的专家。这也是华为手机的配色和设计从mate10开始脱胎换骨的原因。华为这样的机构还有不少,有兴趣可以自己查查,不赘述。
最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也是当初华为逆袭高端时要在各种广告中反反复复的强调“商务性”的原因之一。营销哲学中,一件产品,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谁在用它。想冲击高端,首批使用群体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牌在出新品时都会专门针对富豪政要搞个首用资格。当然,冲击高端是一个综合性的实力,它还关系到企业的战略、执行体系管理,关系到品牌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推广等等诸多条件,这里只是有感而发的一个简单回复,就不一一赘述了。
希望小米有天能够真的矗立于中国制造的品牌高端吧,但现在,它没这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