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刘作虱:高中班主任是个儒家狂热分子天天教我们学。个人觉得如果能有一个准则并一以贯之是个很好的事情,但是儒家的那一套人伦礼数,修身治国平天下真的很不喜欢。人伦礼数方面我记得好像有个故事说有个学生问他父母死了要服丧三年三年太长会礼坏乐崩,孔子说因为求心安,宰我说我不用三年也心安,孔子就骂他不仁。这从我的角度看就离谱,不是因为服丧三年,而是既然他觉得三年是为了心安,那既然别人已然心安为何又要形式主义到一定要期满三年?后者从个人角度来看感觉是说大话,从宏观意义上看,更不可能以这个要求去要求人民大众。。当然中庸之道,克己这些具体理论拿来要求自己修身,我觉得还是挺好的
答: 这段的原文如下: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是谁?就是宰予。宰予就是当初“昼寝”被孔子斥为“朽木”的那哥们。
古代丧葬和守孝的制肚,主要是体现重视人伦上的合理之处,但这个制肚也确实存在流于形式的弊端。守孝三年而父母有二,那这就是6年,拿现在的话说,6年时间什么也不做只是守孝,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进度,所以后世也对丧葬制肚进行一定的改格。
但这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并不在这里,而在于孔子所表达的人对“孝道”该有的态度。
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可见,孔子认为孝是发自内心的回报。孔子所判者,人自出生,至少有三年都离不开父母的精心照顾,而父母故去为其守孝三年,为的就是报答父母的三年怀抱之恩。孔子认为宰我连这三年都嫌长,那对于三岁以后到及冠这段时间父母对他养育之恩,他就更无意回报了。连父母养育之恩都不回报的人,又怎么会去爱别人?而孝是仁之端始,所以孔子说宰我不仁。
你看,孔子并没有让宰我必须守孝三年,而是说“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意思是说,父母故去,儿女不穿华服不吃美食不听音乐,是因为内心悲伤,此时做这些事会觉得心里不安,但你要觉得这么做心安那么你就去那么做吧。可见,真正让孔子所怒的,并非是宰我质疑三年丧期,而是宰予内心对孝的态度。守丧确实是形式,但一个人的态度,通过什么表现?也是形式。一个人见了老师,鞠躬问好,这是形式,但是如果他见了老师却当作没看见,头不抬眼不睁,却说自己有内心尊重老师的态度,这可能嘛?同样,一个人父母故去,他却一边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唱歌跳舞,一边说自己爱父母、思念父母,这会是真的吗?我认为不是。
孔子固然具有其所处环境与诗代的认知局限性,但是孔子从一个人的行为形式去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孝的、仁的,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我们在此处学习的,该是孔子对孝这个事情本质态度上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