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这里的索隐行怪,是指的远离人事,避隐人情,自洁于世的人,而中庸之道,是不能这样的,索隐行怪者偏倚于中庸之隐和中庸之微,失之于中庸之显和中庸之广,偏倚于中庸之高远失之于中庸之卑近,偏倚于中庸之天道,失之于中庸之人道人伦,这种偏倚于一端,求怪求远求高的行为,并非中道,行中庸之道却偏离中道,岂不怪哉,夫子称之为半途而废,也就是说,中庸之德行只完成了一半,固然是完成一半,然一半和废道不存又差之几何呢。为了补救这类思想和行为的偏失,下文特意从夫妇之伦说起。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2.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神之临在,不可揣度,不可强求,虽然如此,但是体物而不可遗,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又怎么可以不敬呢,神,是至为隐微的,但是大千万象之中,它又无处不在,无处不流通,所谓诚之不可掩如此夫,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性体,未发之中的精微作用,那些索隐求怪者,大概就是偏执于此吧,前文纠索隐求怪之失,所以说到中庸流行于人伦日常,现在又拉回来,说到中庸之精微神妙处,毕竟,偏执于精微固然失之于中道,偏执于平常一样也是失之于中道,当然了,话说回来,又哪里有一个“不可偏执之中道”可以执取呢

  3.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 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上文说的鬼神之为德,所谓德者,即是仁知勇,仁智勇即仁义礼智,仁义礼智即元亨利贞,元亨利贞用一字仁或生字即可包通,或曰,天地生生之机,万物一体之仁,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但体物而不可遗,所以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敬的直的,只是这个,诸德流通于心,善矣至矣,则中之大本,性之本然亦昭昭可明,此谓知人,此谓知天,此谓知之至也

  4. 中庸之道,或格物之道,其实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偏执于内,或偏执于外,偏执于圣,或偏执于王,若有失中,都不是中庸或格物,庄子说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5. 以中庸视之,诸子百家万般论说,都是一事一端,都是一时一宜,不能轻忽无视,也不能执着泥滞,以中庸精神读书,则天下无书不可读,无书不可忘,然,话虽如此,中庸、大学、庄子、论语、道德经为诸子中至纯者,可以之为本,诸子为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