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有个核心,就是“复性”。复性者,回复本性之善。

儒学有实用治国的一面,但他的精髓显然不在具体的技术上,他提倡的是斯文之道。“文”,万物之秩序、条理,任何的正策、战略、权谋,或者礼乐,都离不开这个,故曰,文之为德大矣。

我们就活在秩序中。活在宇宙的秩序中、活在生命的秩序中、活在社会的秩序中、活在自己的秩序中。这里说的,是那种自发的、自然的秩序。事物本然就有秩序条理,犹如虎豹天然有其纹理,人也天然有其本性之善,而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回复这种本然的秩序。

在这种秩序的运行中,人本身,或人与人之间会呈现譬如仁智勇这种好的素质(特质),而完全契合这种秩序的人,称之为文王,文王的做事方法是执两用中。什么是执两用中?就是匹配,与事物的纹理匹配。

孔子提倡学,学的什么呢?就是学“万物之文”。譬如孔子会花几个月时间,废寝忘食的学音乐,那就是学音乐之文。那么他为什么能够很快的精通音乐之文呢?因为他在自己的身心世界体证到了“文”,这叫做“本诸身,然后推扩于万物”。我做事经商的战略思维,就是中庸的,所谓斯文之道也。中庸说本诸身徵诸庶物,也就」是大学说的修身为本,否则,学习会无根本。文理的世界,是无穷无尽的,天地之大君子犹有所憾。但是,自己的身心之文,是可以求而得之的。如果说难,我觉得是难在于放下自我。放下自我,是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

论语开篇就说学,其实就是学文。易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定的啥?定的是天地之文理。紧接着论语说孝,为啥呢?因为父母就是自己的天地,从孝上体会学,从孝上体会学文,是最切身的,从天地体会学文,是最显然,最大的。了解天地之文的道理,或许有人还可以拿来做恶呢,但是,最终这样的人,不会真正了解文理之道,因为恶意会遮蔽他了解自己的身心实相。

儒家的庙,称之为文庙。礼乐,是根据社会人群,根据人性本然的那种秩序文理而建构的,治定功成,乃兴礼乐,生活富足了,过上好日子了,王者就依据人情,因循人性,制定礼乐(秩序),这是王道。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说的是文采、文理,有终始有条理而时在其中。山梁雌雉如此,何况人乎?何况孔子乎?

孟子赞孔子圣之时者也,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刘勰说道沿圣以垂文,圣人因文以明道,山梁雌雉的典故正是因文以明道,又如诗经的关关雉鸠在河之洲也是。论语开篇即论学,即此之文也。

斯文之道无处不在,在礼、在乐、在政、在兵,天地万物无所不备,但学有本末,该本诸身而后徵诸物,在自己身心体徵明白了,推扩万物也就顺理成章了,但这依然有个学的过程,故而孔子说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