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仪,仪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也。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比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身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是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之义,则可于语。由能得此,则可以杀远近之诱

解析: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1.这一段是谋略之总纲,概而言之,通过得彼之所因而得彼情,得彼情就能明我所因,得因则谋略可成。这一点孙膑如是说“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这是说,知其一端,则知其两端,这是兵家得情之法。这个法门,贯穿始计和战争权变中,那么在战争权变中是如何贯彻的呢,孙武如是说“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得情之法一语概尽,既得其情,顺逆由我,那么就得我所”因“了,我的拐杖就借到了。吕氏春秋决胜说“凡兵,贵其因也。因也者,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已事。能审因而加,胜则不可穷也。”那么什么叫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文章需要在彼最可依凭处去做,其最可依凭者必有一反动者,关联反动于此,这就是可以为己固,以为己事者。回到鬼谷文本,这里所谓上下就是彼之正反,中就是因其反所立者,奇就是因立而变者,陶弘景注:“言审情之术,必立上智,中才,下愚,三者参以验之,然后奇计可得而生。”这话本身没错,但是用在这里显然不妥,这不是说了一句明摆着的话吗。而他解释前一句则可参,陶弘景注:“得其所因,则其情可求,见情而谋,则事无不济。”因者,本意是就,依凭,引申为相反相因者也,换句话说,你依据其所依凭而知道彼之实情,一面以形正合其形,这是常规常理,另一面则预谋其对立转化面,前者暗与之相合,明以诡道惑敌,只待其成而后老,老而后败;后者为早预之策,早已预先等在彼将败之路,只等水到渠成,乘势出奇。散势法鸷鸟篇云无间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当然,意欲因循,就要虚己,虚己就能精神专一盛大,因形制敌,散势法鸷鸟云“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精神内盛,就能循间出奇,对方就势散了,分威法伏熊云知其固实者,自养也,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可见,想掌握形势利用形势,实际上恰恰要神存兵亡,这就是虚己。你必然是“虚己”的,否则固执一端则奇计不能生了。另外一面来说,两端只是相对之假名,有两端必生其中,两端不见,则中不显,中也者,不落两端之谓,中非不落两端,不落两端显中而已。这里的三仪,曰上中下,中者,因两端而显者,这个解释,又是另外的应有之义了。

2.孙子兵法:“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孙子这话和这段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立三仪,即因利制权,两仪为利害,中仪为权,权是虚的,是可以随机变动的,因为权可以随时变动,所以生奇,权,是名词也是动词,作为名词,权指一个平衡点,转化点,作为动词,权指上下权衡,左右度量,利害计较

3.从兵家战略或商业战略的角度,什么是利呢,这仿佛是个笨问题。一城一地一兵一卒之得当然是利,然而这是战术意义的,那么这里所谓的利,当然指的是符合战略方向的为利,不符合或违逆战略方向的为害。这样说好像又不够。应该说,洞悉对方两端,亦即洞悉对方内部对立,知道其内部对立面的转化方向,然后因应这个转化角度设立战略,但凡符合这个转化角度(战略)的就是利,不符合的为不利,一切因应这个转化角度,使得这个角度扩大而成为我的优势,形势向着利于我的方向发展的,即“为之势”,一切因应这个转化角度而机变设立手段、方法都是“权”,所以为之势”制权都是根据战略角度,或根据对方对立面转化角度而言的,至于“经”则是于已而言的“不可胜者”,至于可胜者即对方对立面之发生转变,即露出破绽

4.我们该如何观察、评价一家公司或品牌呢,不是或不完全是流程体系,财务机制,管理体系,渠道建构,也不完全是你的产品,这些是事实,但还有高于它们的,现代公司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就是把自己弄的越来越复杂精致,结果,反而让人看不清了,各路专家都是各说各话。事实上,从市场,从生存,从竞争的角度,应该回到“常识”去观察,所谓常识,就是普遍的心智认知,必须要从这个角度去认识观察,因为所有的商战其实质都是发生在心智领域的。在常识领域、在普遍的心智认知角度,你是什么,那就是什么,你不是什么,那就不是什么,你所要占领的高地,是心智中的高地,你所要利用的,是心智的资源,你所要谋取的,聚焦的,顺因的,调动的,都在这里,一切事实上的管理,生产,财务,渠道,都是因为这个而建构,为了这个心智的据点而服务

5.谋之道,必先揣情,得情,而后可谋其所因,谋得其因,乃可因事立势,阴成其事也。如何揣情,可揣,可摩,可权,可反应,亦可飞箝,无所不用其极,皆不出捭阖也

6.参以立焉,以生奇。参即叁,相对于两端者为叁,也即相对于上下之中,立叁方能不固执一端,叁立则因应形势而生奇,叁又有参赞之意,非叁之参赞不能生奇,奇者,奇计,奇策之谓。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壅堵塞的意思,意思是奇策不可穷尽,奇正相生不可胜用,不会有堵塞,而这个思路,是始于古之所从的,意思是古人就是这么干的,古人就是这么做谋略的。孙膑兵法云“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合)而不穷。”

7.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这里是举例说明,以彰显谋道之广大,古人取玉要辨明方位,指南则知北,知北则南北审,南北审则玉石位置可得,这里的因南而北,以及因南北而得玉,亦奇正之道,相因之道。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这是说,奇正相因的道理,亦可用于人事,度材量能而揣情,可以为办事的司南,具体见下文的论证

8.凡谋者,蛮忌讳强以为胜的,强以为胜是和“因”相反的,所谓“因”,就是根据对方的优势确立自己的优势,根据对方的位置确立我的位置,根据对方的依凭确立我的依凭,而强以为是恰恰相反,罔顾对方和形势,想当然的以为、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审度情势、调度资源,这是自上而下的,自大自我的本位主义,是关起门的战略方式

9.又,“因敌而造势,其实是因敌而确立自己的谋略,从而围绕这个拐杖创造自己的优势,与此同时,也创造一定的外部条件,来影响、左右对方内部的平衡,使之内部实质发生变化,这里重要的是,这个对方内部发生变化,可知而不可为,矛盾论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又如孙子兵法云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诚哉斯言,所谓的战略战术,形敌之术,不过都是“乃为之势,以佐其外而已,又,孙子兵法虚实篇云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里的胜可为是指的胜之事可为,佐其外的造势之事可为,牛逼至此,可以使得对方攻不知所攻,守不知所守。所谓战略,是配合对手做正确的事,而想取得想要的结果,还要看对手“配不配合你”,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功深者胜

10.通俗的总结,所谓因,就是根据竞争、根据对立确立自己的位置,根据竞争对手的优势确立自己的突破点,根据竞争对手的认知高地确立自己所要占据的认知位置。正因为明确竞争对手和明确竞争对手的优势认知如此重要,所以接下来就谈如何确定竞争形势和竞争对手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

1.上节论述谋略总纲,这里开始教人审查形势,明确竞争对手,谋道由此开始

2.利害的原则,所谓利害关系,都是在一对对立或矛盾关系而言的,譬如同情,同欲,同恶等,所谓同情同欲,指彼此强弱虚实都差不多,利益诉求,安全诉求,发展诉求都接近或差不多的两个或多个国家,大家的诉求差不多且能相亲,这是因为大家都满足诉求了,如果有的满足诉求有的没有,或者有的遭到损失有的没有,那么就会相疏相怨相攻,又或者,面对同样的敌国外患,都受到威胁损失,就会相亲,反之相疏。所以一定要审明己国己方处于什么样的利害对立关系中,这种关系牵连到生死、存亡,故而孙子兵法始计篇开篇即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3.此节要人审明异同,别是非。所谋者,或为一地,或为一国,或为一联盟,这样,都是针对“相同目标之团体”,而任何团体内部和团体之间都存在分别异同,这就是内部矛盾或外部矛盾(阴阳),这个矛盾随时会向失衡状态转化。彼时各国争雄,彼此之间有同有异,有合作有敌对,有利益有弊患,有联盟有抗衡,而且这些关系时时都在变化,那么为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不变的又是什么呢,不仅策士要精通这个,君王诸侯当然也要精通这个

4.同情,同欲,同恶,是指的有共同之敌人,共同之祸患,指的是有共同之目标,利益,和共同的谋划。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这是说,大家相亲,是因为彼此都成功,共同实现目标获得利益;大家相疏,是因为只有一方获得利益,得到成功,故而就会生怨相疏远,从而被他国攻破联盟

5.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这也可说,同事共敌,两方受害,就会相亲,一方受害就会相疏远。国家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如此呢

6.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这里的相损,应该是偏损,所以相益相损则亲,偏益偏损则疏

7.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数行犹常事,常行之事,国事家事天下事,都可、都要洞察异同之分别

8.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自然界如此,人事也是如此,分合,合作和破裂,都是因为那些异同分别,鬼谷子抵隙篇云物有自然,事有离合,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陶弘景注曰:“墙木坏毁,由于隙节,况人事之变生于异同,故曰斯盖其分也

9.此一节说到“同”那就必有一“不同之对立面,而且“同”之内部又有“同与不同”,同不同,在一定条件改变下可能会发生转化,转化之间就会有吉凶福患,明确了这个吉凶福患之理,就能明确形势和真正的竞争对手,这是察异同的方法和察异同的原因。谋篇之后接着是决篇,决就是决断,知道吉凶福患之理就可以决断于当下了,这个内容详见鬼谷子决篇

10.看一个例子,瓜子二手车直卖网脱胎于赶集网的一个二手车交易栏目,赶集网看到了二手车交易的大趋势,意欲参与其间,那么如何切入呢,要研究竞争环境和确立竞争对手,明确竞争对手才能确立栏目改编后的名称,发展方向,才能明确“我是谁”,因着名实的问题,不能再用赶集的名称,因为“我是谁”发生变化了,那么名字自然也发生变化。赶集网明确了三类竞争对手,第一类是现实中的二手车交易商,这是暂时没有形成品牌但是传统且广泛的市场,是将来要争夺的生意来源;第二类是网络上其它二手车交易平台,它们的模式各异不同,譬如优信;第三类也网络二手车交易平台,但它们和赶集网的将来模式一样,譬如人人车。作为正在发展中的品类,网络二手车交易市场还处于起步,所以品类发展是主流,不同平台暂时彼此没有威胁,它们同情同恶,所以共同的目标和对手就是线下现实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因此赶集网把对手锁定在现实的二手车交易市场,针对现实二手车交易市场有中间商

赚取差价的最大特征,反动关联,因循而用,打出了“瓜子二手车直卖网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战略,开创了“二手车直卖的品类”,同时提出了“没有中间商赚取差价”的差异化价值,区隔了线下交易,同时也区隔了线上其它平台,当瓜子占据网络二手车交易老大地位后,那么竞争矛盾又转化为同品类之间的矛盾了,直接体现为同模式对手的直接竞争,因而过去的同情同恶变为偏益偏损,利益导向变了,所以竞争对手也要发生改变了,进而战略也需要随之做相应调整,所以瓜子乘势进一步进行战略价值的灌输,输入“车主多卖钱,买家少花钱”的信息,并且耗费十几亿广告费用,把没有中间商的二手车直卖网概念打入顾客心智,完成心智认知注册,既允许竞争者的存在以共同做大品类,又加大火力稳固心智认知,快跑领先,和竞争跟随者保持了一个相对的安全距离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

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1.内部矛盾一旦失衡,就有变化,有变化就有事端,有事端就可因之而谋,谋就有计较,计较就有议拟,议拟定就可游说,游说就有进退,进退就能制权,制权就制事,万物万事都是这个道理

2.明确了处于什么样的对立关系,彼此有什么样的同异,就能明了彼此利益将向什么方向发生变化,这样就能确定可能的竞争对手了

3.所以呢,有分别异同,就会有亲疏,有分合,有忤背,有纵横,这都是事物一般自然的变化,也是人之常情,因着这些现实或可能的变化,就生事端,因着这些事端就会产生谋略,谋略就会产生计较,而后生议论,进退,从而立势制事,无论何事其理则一,其道则一,其数则一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

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

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1.仁者之两端,轻货和好货;勇者之两端,轻难和惧患;智者之两端,明理和易蔽;可顺而用之,亦可逆而用之,运用之妙,岂可固执一道,至此方可谓因事而裁之

2.明确了计谋,就涉及如何用人了,同样是考察其两端以制权。当然,这个思路也可用来对应君主。又或,策士辅佐一国,明了计谋方向,游说于彼此各国,需要因人而异的制裁权谋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1.总归只是阴阳之道,阴阳者,对立也,相因也,相反也,相存也,相成也。故而,强因于弱,生于弱,反于弱,成于弱,存于弱,直曲,有余不足,其理一也,以此穷万物,黑白,精粗,方圆,高低,有无,前后,左右,尊卑,虚实,雄雌,荣辱,无穷无尽而其理一致也,故而总结性的说,此其道术所行也

2.对谋略法则的引申发挥,论述阴阳对立关系的原理,捭阖变化,反应往来,飞箝内楗,都是基于这个原理

3.谋事延伸到谋人,接下来即将转而谈如何谋君贩卖谋略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1.外亲内疏,指的表面亲近,实则内心依然存疑、有隔阂;内亲外疏,指的内心无隔阂且亲近,但是外部存在一些干扰,导致不能实际亲近。内揵篇云“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又云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为什么这样呢?这是因为“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2.上一段是谈谋略的法则,这段转而说策士如何游说,如何贩卖谋略的技巧

3.技巧依然在“因”,确立谋略和贩卖谋略,皆要因循,因也者,无损益,无增减,虚己而法物也,因为外亲内疏或者内亲外疏,所以有以下的变化,因其疑,因其见,因其说,因其势,因其恶,因其患,总归是非在人不在我,两端在彼不在此,虚己而因,因物而应,可以变,可以然,可以要,可以成,可以权,可以斥,无所可,无所不可

4.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犹如内楗篇云“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者也。”这是说,已经发生的,先顺着,先肯定;还没发生的,对方心里存疑的,贵在通变

5.因其说以要之,对方既有言说,即有是非可否之观念,故而可以要约缔结之

6.因其势以成之。形成一观念了,彼此内心因而要约缔结之,那么因应这个观念就会有“轻重,盛衰,虚实,动静”等变化之势,有此变化之势,彼就会有去就拣择,故而顺之,成全之

7.因其恶以权之。其势一成,就会有反动之恶患,故而可以因应这个恶患为之权衡

8.因其患以斥之。既然能权衡其反动之恶患,那么自然要因其患以制权立势,立势以佐其外,去除其患,这样子,就可以和对方心志相合,内楗谋略了

9.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这些都是说在以上步骤中可以结合施用的技巧,因物而摩,因物而触动,因物而类比引证,因物设象符应,因物之隙而塞,因物之好恶而乱之,若能如此,就可揣的其情并调动之。陶弘景的解释则另有一番意味,陶弘景说恶患既除,或恃胜而骄者,便切摩以恐惧之,高危以感动之,虽恐动之,尚不知变者,则微有所引,据以证之,为设符验以应之也。虽为设引据符验,尚不知变者,此则惑深不可救也;便拥而塞之,乱而惑之,因抵而得之,如此者,可以为计谋之用也。”这个观点相应了抵隙篇的主旨,也应该是这段话的题下应有之意,古人言理,往往举一而言三,可谓精妙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比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

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

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

1.计谋之用,公开不如隐秘,隐秘不如固结,圣人成谋皆阴其用也,众人皆知妙之为妙斯不妙矣。然成事则阳成,百姓皆谓我自然而已

2.正是正合常理,奇是奇胜于反常,正合是合于当时,奇胜是胜于其几,正合常理一般都知道,惟有胜于其几,知者几稀,所以说人主必与之言奇

3.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意欲说人,就要顺因其人之好恶,不违逆其好恶,而调动彼之计阴道而行,阳则回报以其得利

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1.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故曰欲去则从,从则能乘势取之。如此者,非不美不恶者不能,不美不恶者至情也,至情者能用情,能用情则能从能乘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是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1.知情则用,不知情不用。又,设若彼为至情者,则美恶不形,则不能知情,不能知情则不能用也

2.制人者,至情也,知情也,盖其至情所以知情,所谓知情,知其两端而叁立,叁立则因事出奇,出奇所以立势握权也,制于人者,不能审情立势,故制于人也3.又,此处特言一贵制人,不贵制于人,看似突兀,实则要人明乎进退,知不可而退,知可而进,不可轻举妄动,不可贪功求进与时势对着硬来,知己知彼,知战时知战地是一切的前提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

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

1.圣人不见好恶故道阴,愚人形于好恶故道阳。智者握权故事易,不智者制于人故事难。道阳事难则存亡安危。不可转化,不可相因,智者无为贵智,故可为也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

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

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

此之义,则可于语。由能得此,则可以谷远近之诱1.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智能阴用,物能自化自用,则阴用阳成,其人谓之自然自为,故不必择事而为;智不能阴用,物不能自化自为,必分别择事,立法对待而用,谓之为人也

2.先王之道阴,先王之道,阴用阳成,百姓皆谓自然自为,所以才说,天地化成万物,在高深,圣人制道安人,在隐匿

3.圣人制道,非仅仅存忠信仁义,因为忠信仁义已属择事而为,对待而用也。圣人惟其中正而已,中正则绝待无双,可以因应无穷,阴用阳成,施惠万物,如此者则可语人,语家,语诸侯,语天下,可以涵谷万虑,行无穷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