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数码圈的把微博当朋友圈,分享得到了新工作工具的喜悦。”

这不就是它的重要价值之一嘛。

产品一般具有三种价值:基础价值,功能价值和精神价值。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是能否实现差异化竞争运营的条件之一。


可能我这个表达过于通俗,并涉及到了手机品牌,所以很容易导致一些酷友带着情绪解读。这是我的错。

所以。我再从定位营销角度阐述一下这个事情吧:

小米公司最初是靠堆芯片配置的手段、以性价比产品的战略赢得市场的。性价比、高配低价,是小米定位用户认知的突破口,更是小米最大的优势。小米玩的就是芯片性价比,这是它当初的起家之本。小米手机是首先把跑分营销引入到手机领域的,而后安兔兔广为消费者所熟知。

但是,对于企业和产品而言,你最大的优势,往往也是制约你发展的最大劣势。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举个例子吧,曾经经典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之战:

可口可乐曾用过一个战略是“正宗可乐”。“正宗可乐”的战略,是可口可乐的强势处,也就是实处。可口可乐是可乐的开创者,所以“正宗可乐”的战略是名正言顺的。“正宗可乐”的战略打击了他的竞争对手百事可乐,因为百事可乐是后进者。

百事可乐为了对抗,对可口可乐进行了定位分析:

既然可口可乐诉求“正宗可乐”,那么他的强势(优势)一面就是正宗。正宗可口,就意味着传统,老旧,缺乏活力。所以正宗的反面,也就是正宗的天生弱点,就是他对年轻有活力的一群人缺乏吸引力,这是可口可乐的虚处。

所以,百事可乐的战略出来了,百事可乐的战略是“年轻一代的选择”。百事可乐站在了可口可乐“正宗”的对立面,这是顺应了“正宗可乐”的认知,百事可乐不和可口可乐正面对抗,而是承认他正宗可乐的诉求,顺应着它的诉求,告诉顾客,还有一种可乐,是“年轻一代的选择”。

顾客只要认同了“年轻一代的选择”,就等于调动了顾客的认知,而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单极的,有传统顾客,肯定就有年轻的顾客,有正宗的,就有活力的。正宗和活力,传统和年轻,都是顾客心智中的强势认知,百事可乐在这个战略上大获全胜。

百事可乐“年轻一代的选择”沿用了很久,音乐和活力,长期是它的固有调性。

小米也是这个问题,在经过市场和时间的洗礼后,跑分、性价比作为小米曾经杀出重围的最大优势武器,现在无疑成了其突破自身的最大劣势。这也是为什么小米冲高端总冲不上去的原因之一。你在消费者的固有认知惯性中,就是“性价比产品”,你怎么冲高端?你想冲高端,必须先改变这个认知。但是,一个作为立身之本打开市场的定位,小米的性价比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想要改变,何其难也。

并且,小米也不敢为了冲高端而降低自身“性价比王者”的认知,因为这是它的基本盘,这个基本盘破了,同时高端短期又立不住,那它会死的很惨。


作为一个玩机十五六年的手机老鸟,我想说,2011年之前,我们买手机时,很少只看处理器。HTC时代,我们买机也从开始都是综合考量,当初用G3、G7、G10等机器时,厂家也不会疯狂宣传处理器。

而卖手机只看处理器好坏、只从处理器入手跑分发烧,是小米公司当年立家的精准打法,是小米公司灌输给目标用户的洗脑策略。现在小米公司的红米出了部手机因为处理器不那么惹人注目了,于是就开始嫌弃用户只看处理器了?小米公司嫌弃用户我也能理解,毕竟人家是公司,有自己的利益。但小米用户站出来嫌弃其他用户只看处理器是个什么操作?

一个面条铺,一直以来主打的宣传就是我们面里肉放的多,并一直把肉放的多作为好面的标准来挤压其他肉放的少的面条铺。但突然某天他家面条肉变少了,于是去吃饭的不乐意了。这时候面条铺给我说,肉多少不是一碗好面的标准,你看,我的面条是一等粉,还放了鸡蛋,连面条碗都是景德镇特制的呢。你想不想抽他?

我不用红米,也不在于红米新机怎么样,我就是单纯看到楼主的偏颇言论,觉得不服,所以说几句。红米什么样,跟我木有一毛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