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个人理解的智商税。注意,是我个人理解的,你可以认为不对,没关系的,我们求同存异就好。
我认为,智商税的理解,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一件商品,它的宣传用途达不到其本身产品基本功能定位所解决的问题时(这也可以称之为利用受众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而进行的欺诈行为),或者它无法解决用户自身的目标需求时,可以被称之为智商税。如果它的宣传用途达到了其本身定位所解决的问题、或者它能解决用户自身的目标需求时,就不算智商税。
第二个层面:智商税会根据阶层的不同而出现不同定义。
首先,谈一下第一个层面:
为了便于理解,拿小罐茶举例。
茶是什么?饮品。它的主要功能或者说第一功能就是饮用。我喝过不少小罐茶,都是别人送的,我可以肯定的说,它不好喝,很不好喝。其饮用功能的品质于其价格不成正比,所以当一个人听了宣传、为了去喝好茶而购买它时,却发现没有喝到他想要的茶品,此时它就没有满足购买者购买小罐茶的首要需求,这就是“它的宣传用途达不到其本身产品基本功能定位所解决的问题”,此时,可以认为购买小罐茶是智商税。
但是,如果一个人想送礼,他不知道该送什么好,于是选择了价格比较贵的小罐茶送给对方,而受赠方清楚小罐茶的价格并能体会到对方送小罐茶的出发点——想买一点认为价值高一些的礼品送给朋友表达心意,于是,送礼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那么,这就是“它解决解决了用户自身的目标需求(想买一点认为价值高一些的礼品送给朋友表达心意)”,那么此时,购买者的首要需求就不是饮用功能,而是馈赠和表达心意的功能,那么购买小罐茶就不能被称之为智商税,因为它的功能达到了购买者的首要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外人是无权评价当事人是不是缴纳智商税的,因为外人无法了解当事人的第一需求是什么。
现在说一下第二个层面。第二个层面,其实可以分为两点,一是纯物质需求,二是通过物质满足精神需求。
先说一下物质需求,为了便于理解,依旧举例说明:
拿日本RECALTH矿泉水为例,330毫升装,本身成本价值2元,但它卖到了35元,但从其价值价格比看,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无疑是智商税,所以低收入人群如果有饮水需求,就会去对比一下各种同类水的价值和价格,最后选择既经济实惠、又能解决饮水需求的性价比高的饮用水,完美规避了智商税。
但对于高收入人群而言,他们收入很高,高到甚至可能每天都用RECALTH洗脸洗头洗澡也上升不到经济支出的高感知度。这个阶层的人群,不想把自己的宝贵时间浪费到“选择日用品”这种琐事上,继而影响到自己的心情、玩、或者工作,于是就直接购买一个口碑好、影响力大、信任度强的品牌。他们明确知道这个水的价值和价格比,但他们不在乎,他们只是想过的简单点,不为选择日用品琐事浪费时间。这种,就不是缴纳智商税。
再说一下精神需求。一个商品,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需求,很多时候,它还承载或者说伴随精神层面的需求。
例如钻石,它的成品溢价极高、二手变现能力极弱,有一部分人购买它并非出于主动,而是被动购买,为了结婚不得已而已,但在其内心,会觉得心疼,钱花的不值,自己都会认为自己花钱是交了智商税,当事人都觉得是智商税了,那么这种就可以判定为智商税。
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购买者明确知道钻石成品溢价极高、二手变现能力极弱,但是他不在乎,这个花销在他的支出中感知度极低,对他的生活质量不会造成任何负面影响,他购买钻石,就是为了博爱人开心,爱人开心,他也会觉得精神愉悦,在这种人看来,精神愉悦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付出的金钱的价值,那么这种,就不能被认定为缴纳智商税。其他大众口中的智商税产品例如奢侈品、高端唇膏、手表、汽车等等,亦是如此。
所以,我认为,智商税这个东西,是因个人信息对称度而异、因个人金钱观和消费观念而异、因个人精神层次而异的,不能一概而论。你自己认为是智商税的东西,可能在别人看来可能不仅不是智商税,而且还很值得;在你看来很值得的东西,可能在别人看来就是智商税。因此,如果你觉得某个东西是智商税,那么你发可以可劲吐槽,但是别人购买了某个东西你说别人缴了智商税,我认为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最后,稍微谈一下品牌价值的问题,同样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不认同我提到的,对于数码圈子之外的普通消费者而言,手机品牌影响力决定其购买意向的问题。那么咱们不谈手机,用矿泉水举例:你作为一个个体,当路过一个超市想买一瓶矿泉水喝的时候,你会选择什么品牌矿泉水?在你对矿泉水的专业认知不足时,你一定会选择在自己心智中认为相对品牌实力强、耳熟能详的牌子吧。因为在自己不懂得时候,品牌实力强且耳熟能详则往往代表着可靠、安全,同时一旦喝出了问题也便于追责,哪怕是它自身并不是真的那么安全可靠,但在你心智中,相对于品牌实力弱的产品,你也会认为品牌实力强的产品是更加安全可靠的,这就是品牌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波及于任何一个有商品交易的角落。你去超市购买任何东西,当你对一个产品缺乏足够了解时,都会下意识的倾向选择在你心智中品牌实力更强的同类产品,哪怕它会稍微贵那么一丢丢,这个潜意识倾向,谁都无法否认。在数码圈子之外手机消费群体中,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