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要定义清楚什么是“努力”。
其实很多人谈到努力的问题,都会把努力定义的很狭隘。认为只有埋头苦干才是努力,除此之外都不叫努力。能够埋头苦干是努力,善于抬头看路也是努力。
一味埋头苦干是努力;一边埋头苦干、一边抬头看路也是努力;一边埋头苦干、一边抬头看路、一边造势成己,也是努力。但这几个努力,其境界与层次是完全不同的。
深厚的知识储备、对储备知识熟练的使用能力、开阔的思维和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都不是天生的,都是不辍的努力换来的。很多人只是看到一个人能够精准的选择出正确的创业方向、精准选择投资方向并获取盈利,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精准的选择”,都是通过长期不懈的理论学习、实践调查研究、经验总结而得到的。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短短几分钟的几近完美的唱念做打,是台下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努力成就的。
很多人认为选择不可控、运气不可控,但其实只有小部分选择和运气不可控,那属于天赋与时势的范畴,而人生中绝大多数的选择与运气本身其实都是可控的,只要你付出足够大的精力去认识它、了解它,这个认识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努力的过程,但很多人没有这个觉悟。
举个例子吧,容易理解:例如赤壁之战,两军对垒,周瑜先用计离间曹魏将帅,使曹操杀蔡瑁,再用间给曹操献连环锁船之策,这都是努力,而不是跟个愣头青一样去埋头硬碰硬才叫努力。至最后,周瑜孔明再定火攻之计,但时值西风天,曹操在东,本难成行,却在火攻之前,突然西风转东风,曹魏被火烧连营大败而归。这一场大风曹操可能觉得是运气不好,周瑜则可能觉得是运气太好,但事实上是诸葛亮知天时,懂天文知识,拿现在的话说时会天气预报,通过天气推测出了三天后有东风,才使火攻成行。赤壁之战虽然在历史上不曾发生过,是罗贯中先生根据朱元璋陈友谅鄱阳湖大战虚构的,但故事本身说明了一个道理:你背后比别人更努力、学的更多、积累的知识更多、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强,那么你就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掌控别人认为的“运气”。
如果这些你都做到了,依旧没有成果,那就不是你的问题了,而是天赋与时势所至了。但这么多年以来,我个人观察分析认为,在这个充满了机遇的现代社会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夭折于努力的过程中,而非夭折于天赋与时势。
最后,回答一下正题:有没有比较努力去做一件事,但目前没什么成果的事。有,不仅我有,相信所有人都有。而且往往都是没有成果比有成果的次数要多很多。但这恰恰是一个认清方向、学习方法、总结经验的过程。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就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