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读书,读到杨朱,顺便想了点东西,乱七八糟的记一下:

“拔一毛以利天下,吾不为也”,此杨朱一脉。

杨朱有其哲学上的先见,他的哲学思想,正是经济学的开端。自私的假设,短时间的实验,非常符合有效市场,在两分钟内,市场采集信息的速度也是极为迅速的。

从古典主义经济学派的亚当斯密开始算起,经济学一路走过来,越来越走向分析性的学科。凯恩斯虽然否定了有效市场论,但他那是在讲一对很早就提出来的辩证,监管和自由市场,大政府调控的作用。这和微观经济原理里的"理性人假设"并不产生冲突。

真正冲击到经济学基础框架的是近几年的诺贝尔奖倾向,即行为经济学的方向,经济学奖颁给了心理学家,这才代入了我刚刚说的问题,也就是人的心理预期是不是符合"理性人假设",这正是杨朱一脉讨论的问题。这个方向是把经济学玄学化,越来越向着不确定性走。

与行为经济学相反的,是我女朋友的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纯数理方向。把思维过程全部变成严谨的数理逻辑,把结论只用一个数字来表达。

其实这两个方向没有孰是孰非,只是导向不同。一个试图把经济学变成纯解释性的学科,另一个试图把它变成纯分析性的学科。

分析性最后肯定是偏应用性的。

也就是说,一个假设不管是否验证对错,先把推导过程数理化,合理化。数理化了,就能验证对错了。在金融市场里,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数据,所以模型的正确很容易检验,不能检验的东西,就会浪费你大量时间去相信它。

数理化的金融理论,核心思想是金融理论作为经济学原理的一部分,而视经济学为逻辑哲学的分支,这和传统经济学思想大相径庭。

如果把它心理学化,那就很难有实用性了,就只能马后炮了,所以它被称为解释性。但引入心理学,经济学的解释力肯定会大大加强,这个也是可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