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子学习随笔

中,是本来面目,是性,是那个无形无名无为但无处不在、无处不通的本来面目,万法由之而生,万种情绪,万种作为,合理或不合理者都是它发出的。

那为何有不合理呢?是因为习性,妄习的左右,中者性也,是清净的,没有什么可以进入它,但它却无所不入,至大是它,至小也是它,至善是它,至明也是它。

性在何处?无处不在。修学者需从性之发动,也就是情上去体会它。一物有一物之性,但性之自得,性之清净,性之生生,性之无为,性之流通,性之元亨利贞诸德,却是一致的,天地万物同此性,天地万物一也。

元是善之长。长是初生的意思,也有首长的意思。初生、初始者本来也是首长,初始之善流贯整体,通达各处,就是享。

亨者嘉之会。享就是亨通,是初善之享通。嘉是美好,初善流通处都是美好的,各处流通者会通回旋就是嘉之会。

利者义之和。因为各处有各处的职能职责,各处之间是有分别差异的,也就是各有所宜,但是在初善的调和节制下,各处彼此之间互相调和平衡,使得各处以及整体都达到了最大的发挥,尽善尽美,这是利者义之和。

整体和个体都达到了至善,就圆满圆融,事情就成了,这叫做贞者事之干。

万事万物都是自动自然的循着这个机制运作,所以在万事万物之中,至始至终都有一种推动生长的“善”在流贯着,故说天地之大德日生。也正因此,中也者,性也,性也者,生也,生也者,善也,善也者,元亨利贞也。在天地日元亨利贞,在人曰仁义礼智,其道一也。在人发动的这个机制过程里,中庸是这么描述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就是元亨利贞也就是仁义礼智的流贯过程。喜怒哀乐发,那就必然有其事,有其事才有情之动,有其事就有当然之事理,情之动若是止于当然之事理,就是发而皆中节。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当乐则乐。然而,情动,人之才、能也尽致。人之才能尽致于理,于是,情、才、能、三者都尽致于理,如此就是情、才、能、事尽致于理,四者圆融尽致这就叫做中节,也就是和。中庸后文都是围绕这个展开来说的,只不过仁义礼智变为仁智勇三达德,其实依然还是一回事。至于修身之九经,达孝,诚明,明诚,至诚无息等等,都只是那个机制的发挥。

中是大本,是流贯于诸事之中的。中也是自然自发主导、统摄、节度着万事万物之发生的,如果没有中的统摄节度,那么万事万物就崩溃四散,分裂不和,上下相乖,左右相逆,不成其为事了。

庸是诸象,诸用,诸事。诸事自然、自发的奉承于中,依循中之生理发动,就上下相和,左右得宜了,这就是中庸。所以中庸就是乾坤,就是易简,就是格物。中庸必然中和,中和必然通庸,大学八目以格物为始,就等于是以中庸为始。中庸之道有何难呢,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行之焉,及其至也,圣人也有所不能。所以,中庸也就是格物,实在是人伦平常,再普通不过了,任谁都知都能行,而且谁都不能离开它,但是略一推开推展,往往就有诸多障碍。颜回行乎中庸,得一善而拳拳服膺,颜回明白中庸之道,也遵循中庸之道,落在具体的事情上明了一个中庸的道理,就牢牢的遵循于它,这正是学者的态度,只有这样,择善固执之,久而久之,才能臻至于化境,达到从容中道,不思而得之诚。所以,格物,也就是中庸,是最容易也是最难的。

君子之道,也即中庸之道,费(广)而隐,是广大无垠的,是无所不至的,也是极尽微妙,极尽精微的。流通于天地,也流通于人事代谢,流通于日用平常,也流通于身心回旋,流通于一气往复,也流通于独心之地,流通于万器纷繁,也流通于万理之所当然,大,则天下不可载,小,则天下不可破。中庸者,可由内而外,可由简而繁,可由天而人,可由隐而显,可由大而小,可由心而物。中庸者无物不通,无所不至。然,中庸之道,切近莫过于人伦,人伦莫过于人情,人情莫过于父母,父母之情在于孝,此又是由显入微,由近至远。修学者宜乎由近至远,由卑至高,由显入微,孝至于肖。肖者像也,像者象道也,象道者与天地参,尽己之性,尽物之性,至诚也,至德也,至道也。

然,这里又要做一分殊。前文说了,中庸之道,尽情、才、能、事四端,四者之中,情为内,为隐。才能事三者为显为外。所以不能独只在情,在心上用功,宜切才而专,近性而能,专一技艺,发明有无,参学古今,博通人事变迁,宜在事中锤炼其才,以尽其能。在尽致其才能之中观照其情,尽致其情,这样,情、才、能、事内外发明,逐渐增上,积累日久,以期窥见其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