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很多人认为,清儒之所以以考据学、“钻故纸堆”为学问追求,是因为畏惧 qing 廷的迫害,所以不敢作新学之言。但实际上是因为清人认为,宋明儒学并非真儒,偏离了先秦儒学传统,所以清人开始侧重以考据追先秦之儒。考据学,用另一种说法,是追寻中国儒学传统。因此,现在的网络和民间儒家津津乐道的“回归先秦”,清朝人早就在做了,只能说现在很多所谓搞儒学的人,动不动就谈回归先秦,口沫横飞,认为自己这个观点很厉害,是发前人之未发,其根本原因,就是读书太少了,以至于读书稍有见解,就自诩为“创见”。哪怕稍微读点书,都能知道自己所谓的“创见”,也不过是清儒的牙慧罢了。
清人认为,真正的儒学在孔子时代,但孔子时代不足征,因为孔子时代资料太少了,于是就把目光锁定在汉代。汉代去古不远,且留下大量资料,便于考证。清儒本来以为只要恢复了汉学,儒学的面貌就能被还原。经过艰难的考据,汉学终于被恢复了,但是出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更严重的问题:同时也由此发现了汉儒中存在的巨大矛盾,首先是公羊学与非公羊学的矛盾;其次是《五经》内部的矛盾。矛盾处理不来,于是就学派分化。
在此基础上,晚 qing 经学家廖平提出矛盾说。他的学生蒙文通,则在老师的“矛盾说”之上,著有《古史甄微》,这本书和蒙文通的另一本书《经学抉原》我曾经强烈推荐民间学儒的人看看,虽然其在近代思想史上不足一观,但在清经学史上和考古学上位置极重,学儒的看一看,起码能知道他们自以为是的“创见”其实都是廖平蒙文通的牙慧。现在学儒的,很多都是儒家书都没读几本,全靠信仰撑。
廖平以古文学为晋学,今文学为鲁学、齐学,从西汉今古文之争上溯至先秦,把先秦学术分三派,古史、孔子之学、诸子学。以地域上来看,古史即晋学,孔学即鲁学,诸子学即齐学。鲁学因稷下学宫而流传至齐,于是杂诸子学,至晋,便以古史解。于是,汉代的今文学,即是鲁学和杂了很多七七八八的东西的齐学,古文学后出,则完全是古史,而无关于经学。蒙文通大致认为,西汉出土了很多文献,但经师们以孔子删述六经为标准,将这些文献只看作是“传”。
学术界前几年一直在提“回到康有为”,回到蒙文通,章太炎,回到廖平,这算是乌烟瘴气了。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章太炎这些人,在中国经学上,或多或少皆有所造诣,但从思想上而言,我们最多评价为“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将其放在世界思想史中,尚不入流。18 世纪的西方,诞生了很多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本土乾嘉学派那几位,拿出来是完全不够看的。20 世纪下半叶则是法国的世纪,最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层出不穷。即便如此,1965 年的时候,阿尔都塞依旧写下了一段话,就是《pour marx》那本书的前言:他基本上是在法国思想大爆炸的前夜公然提出“法兰西的贫困”,敢于自我反思和承认法国的“理论传统显得贫乏”,这种知识分子在巅峰思想大爆炸的大环境下依旧存有自我反思,可谓是“知耻而后勇”。但现在的中国思想界,不管是捧王阳明、捧康有为、捧乾嘉诸老,都是文过饰非的一种方式,把大家心里都懂的不入流的东西捧到天上去,把才刚刚睁眼看世界,脑子里各种新观念、旧观念一团浆糊的老古董,塑造成先知圣人,甚至当成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指路明灯,就有点恬不知耻。中国思想有中国思想的脉络,脉络都在讲,但接下来要怎么走,没什么人思考,今天的中国思想和哲学界,可以说“思想的贫乏”。所谓的“国学”越昌盛,越显示出这一点。只是因为公众不了解这个领域而已,便以为国学复苏了、国学回潮了、传统文化觉醒了。但中国学术传统并不是历来如此,譬如明末,群星璀璨,佛教有云栖、紫柏、憨山、藕益四大高僧,儒家有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启蒙学者,以及写《东西均》的那个完全可以打十个的哲学家方以智,甚至是到日本传播阳明学的朱舜水。
我学习廖平,蒙文通,康有为,梁启超,唯一收获就是增进了对历史的了解,梳理了过去人们思想变革的经验。我推荐学儒者去看这些书,只是想让他们破除一些今人断章取义建立起来的不着边际的想法。但这些重视经学的路径,这种为今古文大师正名的事,究竟有什么价值呢,目前我觉得对整个世道而言是没有的,否则大部分所谓的论学,就在清儒讨论滥了的话题里爬不出来了。而且,即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或者最杰出的哲学家,一旦逾越出他的本行,面向真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发表意见的时候,都会被时代给裹挟。时代的普遍舆论、潮流的想法,在他们身上烙印是很深的。尽管这些卓越的人士在他们的专业领域具有反思能力,但是这种反思能力并不能很好地过渡到另一个领域中。举个例子,在上个世纪,社会达尔文主义曾经成为学术场域和大众生活世界中的权威架构,种 zhu 论话语是支配性的思想,因此,爱因斯坦这样杰出的物理学家也会说出 zhu 主 yi 类的话语;再譬如,有些人没用过小米或者华为的手机,却会说小米或者华为恶心的话等等。这其实就如同中国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当初反马克思的时候说“犹太人只知道钱,赖以诡计以谋生,他们只表现智力而不表现情感,内心没有光明,只有阴森黑暗……”一样,这种无知,不是对一个议题一无所知,而是属于“伪知”,就是他实际上对犹太人的文化历史完全不了解,但却随大流,跟着社会流行意见所塑造出来的“犹太人漫画”来论述,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流俗和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