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老哥知道正念吗,书上看到的,和冥想好像差不多
答: 大念住经的东西,两观四念住,现在常用于葛印卡内观十日课程中。我以前还笼统解释过学习内观的内容,如下:修定三天,培养一定的专注力。一般来说,都会体验到利益。余下时间修慧(内观),以及慈悲观。修定即是观呼吸(安那般那呼吸法),修慧即是(毗婆舍那内观法,也叫四念住)。课程的重点在内观,所谓内观,就是向内观察,如实观察自己这幅身心上的感受,如实,就是如其本然,观察对象是怎么样就怎么样,而不去改变它。基本上其他的法门,都有“刻意思维,刻意想象,安排控制”的思路,而真正进入内观的范畴,和这些恰好相反。以自然的方式,观察自然的身心实相。当然,并非说一开始就能做到这个,但这是一个核心的原则。观察的对象,是我们身体的感受,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任何时间都会存在感受,感受的发生,是因为,身体本身是无数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互相时时刻刻在发生积压逼迫。而且,心理上,时时刻刻都有心理波动。心理每一个波动,都会产生极微物质,这些物质会被输送到全身任何可能的地方,又产生极微的逼迫积压。同时,外部环境,同样会和身体产生接触,接触带来感受我们的意识,表面的意识(一般自我能感觉到的层面,还有深层意识)时时刻刻哉对这些感受起反应,这叫做“习性反应”。
三种模式的习性反应,贪嗔痴。这也是三种基本的心理活动。称之为恶,相反那自然就是善啦。这三种心理活动贯穿于我们一生的每时每刻,观察感受的目的,就是避免在当下,此时此刻,起那三种反应。所以这个观察不仅是不介入想象思维,也要求是针对此时此刻当下的实相。实相的意思,事物本来、自然的模样。什么叫做贪呢,这个很重要。历来群里谈论纷纷,从来无人深入探讨正视这点。其实很简单,就是当发生了一件我们认为喜欢的事情或感受时,我们会想留住它,会想要更多。所谓的嗔呢,那自然相反,当发生了我们不想要的事情或感受时,我们会排斥、推拒,这就是嗔。什么是痴呢?当我们不知自己在起习性反应,不知自己深陷于贪嗔时,就是痴。下意识的起习性反应,叫做痴。这样定义,就很好明白了。
然后,感受随时都在,观察对象也很清晰,随时随地随手可见。那么如何观察,如何保持所谓的如实观察,就是对当下发生的感受保持“觉知”。觉知是心本然具备的能力。举个例子,我说,你的左手在哪里,上面有啥感受?你立马知道手在哪里 这就是觉知在发挥作用。而且非常有可能,你知道手臂的某个部位有某种感受(任何感受),这就是觉知在发挥作用。我们所努力的,就是时时刻刻,去发挥觉知的潜能作用,这是人,是心灵与生具来的能力。贪与嗔,用两个英文字来说很清楚,attachment和aversion。我们的眼睛,心灵,时时在向外观察,当然偶尔也会向内,每一个刹那,觉知都在发挥作用,否则我们无法认知世界。然而,我们的认知,那单纯的认知,一旦认知马上就被思维,被习性,被贪嗔痴污染了。于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被扭曲了。我们无法正确认知世界,认知实相。如果,有一个刹那,贪嗔痴止息,或者极为微弱,那么,所谓的平等心就来了。这是平衡的心,清静的心,平常自然的心,天生本来无染的心,一旦这样的“平等心”发生的越来越多,积累的越深,那么,我们就会获得越来越多的客观认知(灭苦,痛苦越来越少)。就不谈灭苦了
换个角度就是快乐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少。我们会获得越来越多的真相认知,这是真正的望知,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算做到不恨敌人,保持正确的判断,这才能做到孙子所谓的善战者,先立于不败之地。孟子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也是小意思,简单说,基本上,外在无论发生何时,内在都有一种深深的放松感。所以,佛教有本很有名的指导实修的书,叫大念住经。大念住经,或四念住,就是为了开发我们的“觉知”,因为内观是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起作用。获得那纯净的觉知,不被污染的觉知,这是获得真正智慧的利器,是获得清静和精神绝对自由的唯一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