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哥: 这个问题太过于宏论,宏论最大的问题在于,容易大而化之的对复杂问题进行单一判断,导致忽略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即便如此,你这几个问题也容易回答,我们挨着说:
先说第一个,为家庭存亡出卖了国家,是对是错。如果为了家庭存亡就可以卖了国家,那么问题来了,因为你个人卖了国家,就可能导致更多家庭的天折,那么请问,这个行为跟为了自己的生死就出卖家庭、出卖朋友,有什么区别?此时此刻,你是否还能理直气壮的认为自己做对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价值观,我并不把个人价值观强加于他人,我旨在阐述我的认识。不认同没关系,求同存异嘛。
再说第二个,为国家放弃了家庭,是对是错。这个问题,原则上确实不存在对错,为国家也好,为家庭也罢,都是个人选择为国家放弃家庭的人,例如那些国士、为祖国发展贡献毕生的人,我尊重且给予个人最高的崇敬。但为了家庭亲人,而放弃为国工作,我也理解我们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要求别人,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约束他人的。
最后说一下你说的最后一个问题,宋襄公。宋襄公无疑是个自欺欺人的蠢货,为什么呢?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泓水之战的前因周襄王十三年,宋襄公首次会盟诸侯,竟然以盟主自居,引发齐楚两国不满。于是到了会盟那天,楚国早埋伏好了军队,把宋襄公俘虏了。一年后把宋襄公放了回去。周襄王十四年,宋襄公为一雪前耻,不顾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联合卫国、许国和滕国讨伐臣服楚国的郑国,郑向楚求救,楚成王遂率师进攻宋国本土,迫使宋国退军十一月初一,宋楚两军相遇于宋国边境的泓水,宋军驻屯于北岸楚军自南岸开始渡河。宋襄公不顾子鱼劝说,坚持不半渡而击,并非要等楚军上岸后列好了阵仗开打。
以上是泓水之战的前因。整个过程说明了一个问题:宋襄公是一个刚愎自用、假仁假义假道德的蠢货。为什么呢?如果他真的讲仁义,那么他就不会为了名声与利益去以盟主自居。因为利智昏,导致考虑不周、行事鲁莽,自居盟主而被俘虏,一错因为自己的利智昏被俘虏,而主动发动战争去报仇,二错。既然主动发动战争了,那就谈不上仁义了,春秋无义战,在本就不仁义的战争中,突然大脑短路开始讲仁义,三错。因为自己的假仁假义装B行为却让自己的士兵儿郎伤亡惨重,四错。泓水战败后,宋国衰败成二流国家,使宋国国人成为了任人欺凌的群体,五错。你说,宋襄公是对是错呢?